160多辆战车遭遇当头一棒,乌克兰反攻出师不利,战损达数千人

来源: Bing鉴艺雯 2023-06-12 13:38:02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近日俄罗斯国防部连续发布了多份有关本次俄乌军事冲突的战损报告,而其中则重点强调了乌克兰方面展开夏季大反攻后的一些损失情况,几乎就是实时报道,一天一更新,三天一统计。

比如上周五的一份报告中,俄罗斯国防部声称俄军仅在两天内就摧毁了乌克兰方面多达15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紧接着第二天又发布了一份报告,声称俄军在周六又摧毁了乌方9辆坦克,合计达160多辆。另外还有乌方战斗人员损失情况,如果按照俄方给出的数据,那么近十天以来,乌方损失的战斗人员数量将至少在3000人以上。

综上首先要说明的是自本次俄乌军事冲突爆发以来,双方都会不定时的公布一些有关己方战绩或对方战损的数据。由于冲突正在持续,因此不管是为了士气,还是处于某些军事或政治考量,双方给出的相关数据多多少少都会有些水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客观分析当下俄乌冲突局势,一般都不太可能直接引用俄乌双方所给出的相关数据,而是根据战场变化和战术应用来展开评判。比如当俄方声称他们已经完全拿下阿尔乔莫夫斯克(巴赫穆特)之后,乌方想要在该地区展开反攻,势必就要在城外开阔地区展开行动。

还有赫尔松、扎波罗热、北顿涅斯科和卢甘斯克等地区,目前乌方的反攻行动基本都是从平原或开阔地区向城市发起进攻。当然,这里还漏了一个阿夫捷耶夫卡和马林卡地区。这两个地区很有意思,在当下乌方展开大反攻的时刻,以上两个方向的俄军不仅没有防守,而且还派出车臣部队对它们实施了攻坚战。

换言之,以上两个城市就像之前的“绞肉机”巴赫穆特,只不过现在负责攻坚的不再是瓦格纳武装,而是换成了车臣部队。同时对于三面被围的阿夫捷耶夫卡,外界其实也早就给出了它将会是下一个巴赫穆特的预判。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乌方将反攻地点放在阿夫捷耶夫卡和马林卡地区,那么它就相当于陷入了另一个巴赫穆特,这也是之前外界围绕巴赫穆特展开激烈争论的主要原因。虽然乌方始终认为他们在巴赫穆特消耗了俄军(瓦格纳),但事实上乌方在巴赫穆特的损失也非常大,以至于影响了后续的反攻计划。

换句话说,俄方坚持制造下一个巴赫穆特,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并拖住乌军,集中力量在一个点展开消耗战,避免防守战线拉的过长,出现顾头不顾尾的情况。而当下乌方显然是接受了巴赫穆特的教训,不愿再被牵着鼻子走。

这也是不久前俄罗斯境内别尔哥罗德州,甚至莫斯科地区受到骚扰和打击的主要原因。还有卡霍夫卡水电站以及陶里亚蒂-敖德萨液氨输送管道被炸事件,这些基本都是乌方试图分散俄方注意力或者是兵力布防的主要手段,有一点瞒天过海的意思。

当然,俄乌双方这种斗智斗勇的战略或战术安排,如果放在上世纪或者古代,必然是经典的策略对决。但可惜的是在现代化侦察手段面前,这些策略基本都属于阳谋!也就是在卫星等手段的监控下,别说几十辆装甲车,就是一个班组作战人员的活动也会赤裸裸的暴露在敌方面前。

总之,既然乌方不愿再陷入像之前巴赫穆特那样的“绞肉机”,那么目前无论它采用什么策略,只要在开阔地作战,那么它的反攻行动就一定会被俄方立刻捕捉到,这也是当下乌方频频展开夜间突袭的主要原因。

然而夜间进攻虽能避免被俄方提前捕捉到意图并实施打击,但同时这样做也大大限制了乌方的进攻力度,很容易陷入俄军的圈套或埋伏。因为在此之前,俄方排兵布阵已经快小一年,就布雷一项来说,他们几乎已完全阻止了乌方实施大规模夜间突袭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乌方手里的西方坦克装甲反而成了拖累。

这也是近期俄方能连续公开乌军坦克装甲车辆被摧毁的视频,以及乌方急切需要欧美为其提供战机装备的主要原因。说白了,在失去制空权的情况下,乌方集结地面装甲部队在开阔地发起反攻,基本就等同于自杀。再说,既然俄罗斯重视陆军发展,那它一定会把坦克和反坦克技术看得同等重要。

比如上世纪七十年代服役的9K111“巴松管”,九十年代的9K135“短号”,2000年以后的9K121M“旋风”和 9K123“菊花”等反坦克导弹,它们不仅储量巨大,而且几乎每一款都算得上顶尖的反坦克武器。在这种情况下乌方还要集结大量坦克装甲车辆展开反攻,无论结果如何,不看战损也知道他们的损失一定会很大很大。

关键词:

Copyright ©  2015-2022 亚太经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11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